2023年5月6日下午,青島39中白曉歌博士在高中校區追夢劇場為全體高一學生開設了科普海洋講座。白老師曾連續兩次參加中國南極科學考察活動,被評選為優秀南極科考隊員。白博士用她和她的隊員親自在南極拍攝的照片和視頻為大家講了南極那些事。本次講座的題目是《走進南極》。
本次講座中,白曉歌博士從南極的生靈、南極路上的見聞和科學考察三個方面為大家展示了“南極那些事”。在南極路上,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令人嘆為觀止:冰筍、冰川流動、藍冰、雪獅人面像、名為“羅密歐與朱麗葉”的冰雪景觀、鷹嘴巖……自然的饋贈總是震撼人心的。地衣是南極最古老的生物。南極的一些小生靈也是憨態可掬:海豹、企鵝、南極磷蝦、冰魚……白博士用一段視頻錄像的形式為同學們展示了可愛的企鵝,豹形海豹、象海豹、威德爾海豹等多種多樣的海豹種類激發了學生對海洋科學考察的興趣。其中海豹媽媽生小海豹的故事也讓我們看到了南極生物間的溫情存在,意義不凡。
科學考察也是一個艱辛的過程。白博士和同學們講述了南極科考途的歷程。從發現時期到探險時期,從航空勘察到科學考察,一代代科考人員恪盡職守、吃苦耐勞,在艱苦環境下首建長城站。四十五天的偉績在中國科考歷史上留下了深刻的痕跡,鼓舞了一代又一代人為之驕傲、為之奮斗??瓶既藛T固然辛苦,但背后離不開“硬件”的支撐:“沖撞式”破冰船、“雙龍探極”——“雪龍號”作為后勤支撐和科研保障平臺為科考的順利進行提供了技術準備。
絕妙罕見的南極冰川、憨態可掬的南極動物、令人恐怖的西風帶、驚濤駭浪中航行的“雪龍號”、辛苦工作的海上科考隊員……南極路上的這些事拉近了同學們與南極的距離,讓我們看到了如今中國的輝煌。
本次海洋講座使學生對海洋科考、對南極科考有了更加深入的認識和理解。相信在不久的將來,會有更多人的人積極投身于中國的海洋科考事業,為人類和平利用海洋、利用南極做出更大的貢獻。學校每周一次的不同內容、不同主題的海洋科普系列講座,不僅提升了學生的海洋意識、開闊學生的學習視野,更是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并潛移默化地指引學生對未來的學習不斷進行規劃和選擇。
附件:學生感悟
自然之絕美,奮進之中華
在被冰雪覆蓋的南極上,一只剛出生的小海豹伏在血泊中,仰望著這片白色的冰雪,一旁的媽媽用慈愛的眼光注視著它,但這并不意味著一個新生命的出生,海豹寶寶需要經歷50度的溫差去適應外面的世界,這是白博士年輕時和他的團隊在南極遇到的真實景象,白博士給我們展示了海豹寶寶剛出生的場景,也講述了海豹寶寶生下來后面對的種種困難,讓我們體會到了生命的來之不易和母愛的偉大,對自然的敬畏與愛惜更深一層。
在早些年,我國加入南極條約卻因沒有南極科考站中國代表被拒絕參加南極會議,在沒有任何科研基礎的情況下,1985年2月15日,中國成功建成了第一個屬于自己的南極科考站長城站,隨后,又在南極各處建立了多個站點,自主生產了雪龍一號和雪龍二號南極科考船,當看到南極的科研人員放棄舒適的辦公室,毅然決然的參加南極科考工作,以及在南極大陸上報喜不報憂的時候,自豪感和自信心油然而生,因為這才是中國風貌!
—— 2022級四班 欒傳敬
吾有所愛為華夏,揚帆奮進為中華
南極不屬于任何一個國家,它擁有這個星球上絕無僅有的曠世美景,它純粹、沒有一絲塵埃,神秘地讓各國都想探索,都想在其上擁有屬于自己的一片土地,當然,中國也不例外。
1985年2月15日,中國第一個南極科考站長城站建成,標志著中國正式在南極有了屬于自己的“家”,從此開啟了和南極的神奇之緣,此后又先后建立了中山站、泰山站、昆侖站。怎敢想,一個從沒有對南極有了解的國家已經在南極科考中熠熠生輝。
“負家國之重,行使命之責”,這便是我看到科考人員在艱苦環境下“報喜不報憂”之后的深刻之感。他們可以守著溫暖舒適的辦公室,可以享受城市的繁華。但他們不安于此,他們到科考船上,站到了南極的大陸上,在這片神秘的土地上豎起了以冰雪為背景的鮮艷的國旗。他們負重前行,開辟了新的道路,去增加時間的長度,去增加生命的厚度,為中國南極科考史留下了最美的扉頁!
功不唐捐。我們與這個時代相遇,一切都會帶來注釋,一切奮進皆為奮斗中華之信仰。
——2022級四班 劉天耘
南極的動物憨態可掬,無論是企鵝還是海豹,對我們的感觸頗深,同時也讓我們感受到了環境保護的重要性。中國對于南極科考的起步較晚,也受到過許多屈辱,但正是中國人有著毅力和堅定的信念,促使中國成為了海洋強國。如今中國在南極已經有了4個科考站,并且還有一個正在建,由此我們也不難體會出國家強盛,我們在國際社會的地位才會提升,我們才會揚眉吐氣。習近平主席提出:“關心海洋、認識海洋、經略海洋”。而作為高中生的我們,唯有認真讀書,努力學習,才會實現海洋強國戰略,從揭開南極地區神秘的面紗。
——高一4班 劉核成
撰稿:2022級4班 楊睿馨
審核:趙昇珂 劉鋒
責任部門:課程中心 海洋教育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