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0日,山東省青島第三十九中學(中國海洋大學附屬中學)和甘肅省渭源縣第一中學的師生們共同進行了“青島隴南海洋公益科普空中山海課堂”的學習和互動。本次活動由青島市科協指導,青島海洋科普聯盟發起組織。課程由來自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張國良研究員講授,主題是大洋板塊的新生與消亡。
張國良老師首先講述了大洋板塊的循環,通過生動形象的圖示向同學們展示了大洋板塊從新生到生長,最后沖入大陸板塊之下消失的全過程與地幔上下碳循環的神奇原理。講述了多種多樣鬼斧神工般的海底巖層結構與因為高溫等技術難題而放棄的探索莫霍面計劃——MOHO。接著向同學們講述了多種存在于巖漿巖中的礦物,從Mg-Fe含量高的深色礦物到在600℃左右才會形成的淺色礦物,無不激起了同學們對于海底世界的深深向往。
接著,張老師為同學們放映了其團隊精心制作的視頻。首先向同學們展示了偏光顯微鏡精巧而又精確的結構,然后又向同學們展示出了在偏光顯微鏡下的多種海底巖石標本,通過顯微鏡下圖片的種種細節向同學們精確地展現了海底巖石形成狀態的蛛絲馬跡。含有特殊礦物的巖石更是能在不同角度下展現出漸變般的光芒,使同學們驚嘆不已。
最后,青島三十九中和渭源一中的多位同學向張教授一一提出了自己對于大陸板塊的疑問與思考。張教授希望我們在學習生活中能夠發揚追求細節、不怕困難的探索精神,要有“打破砂鍋問到底”的堅持精神,為同學們未來的學習生活提供了寶貴的財富。通過本次講座,提高了我們的地理實踐能力、自主思考能力與團隊協作能力,大大提高了同學們對于地理學習的興趣與能力,使我們能夠在今后的學習道路上不斷汲取營養,發揚探索能力,在實現強國夢的路上努力奮進,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注入年輕的血液!
附青島三十九中學生感悟
今天我們學校常態化開展了每周一次的海洋科普講座,此次邀請到的專家老師是中科院海洋研究所的張國良研究員。我有幸參加此次講座,受益匪淺。
張國良老師主要從事海底火山成因與深部物質組成、深度碳循環過程研究,在此方面有諸多成就。本次講座的主題是大洋板塊的新生與消亡。在本次講座中,張國良老師為我們詳細地講解了板塊構造理論的內容、步驟,1960年提出的MOHO計劃(莫霍計劃)的內容、面對的難題,火成巖的種類、成因與特點,巖漿形成的基本原理,超級地幔柱對地球環境的影響,火山噴發對地球環境及塑造宜居地球的大氣組成的影響與意義,以及地球上二氧化碳大副減少的原因等等相關內容。其中在偏光顯微鏡下觀察各類火成巖等地質標本的結晶結構及結構特征和現場同學與張老師直播連線提問的環節讓我記憶猶深,收獲頗豐。
海洋強國戰略,呼吁海洋創新人才;“四個一”工程,成就藍色海洋夢想!本次講座意義非凡,不僅讓我們了解了海洋的相關知識,還培養了我們關于海洋濃厚而純粹的興趣。我們作為海的兒女,有責任和義務了解、關注、熱愛我們的海洋家園。這大概也是我們學校每周開展海洋講座的意義所在吧。
——高一5班 辛璐
今天上午,我校以直播形式開展了“海洋知識”科普講座。本次講座的主題是“大洋板塊的新生與消亡”。講座專家張國良教授的講解層層深入,從海洋底部的變化過程到巖石的具體構造,課程中穿插了許多高中地理學知識,非常生動有趣,讓同學們深刻感受到地理的魅力。
為了讓大家更好地理解,張教授還現場取樣,在高精密顯微鏡下展示了“火山巖”、“侵入巖”的具體構造。通過學習巖石的構成,我們理解了地理知識各方面微妙的聯系,小小的巖石里竟然藏匿著如此多有趣的學問,甚至能通過一塊石頭,推理出億萬年前發生的地理變化和數年后會出現的現象。在課堂的最后,張教授還設立了問答環節,采用連麥的方式為同學們現場答疑解惑,同學們踴躍提問,探討知識,課堂氣氛十分活躍。
這次海洋講座寓教于樂、深入淺出。不僅讓我們學到豐富的知識,還讓我們了解到地理的重要性并深刻感受到地理對人類生活帶來的影響。二十一世紀是海洋的世紀,我國是一個海陸兼備的國家,海疆遼闊。我們要積極響應國家“海洋強國”的要求,樹立海洋意識,學好地理科學,為海洋環境保護打好知識基礎。非常感謝張教授的精彩授課,也感謝學校為我們創造寶貴的學習機會。
——高一5班 王超然
撰稿:高一5班 殷小迪
編輯:白曉歌
審稿:趙晟珂、劉鋒
部門:課程中心 海洋教育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