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調研項目內容
1.機制內涵
青島三十九中“深度學習機制”以立德樹人為核心,以教學和學習為兩個維度,包涵十項內容。
學生 | 崇師愛師、二分鐘鈴、課堂兩個意識(教師要樹立本節課上成最好課的意識,學生要樹立上課能完成的任務不拖到下課的意識。)、自習三個零(零抬頭、零走動、零聲音) |
教師 | 三個觀察(課堂觀察、自習觀察、考試觀察)、補償性作業、一生一策、項目式教學、深度教研集備、家校共育 |
2.發展目標
(1)學生層面,堅持以正確價值觀為引領,以崇師尚學為動力,以規范化學習為要求,打造一個自知自信自覺的學習氛圍。
(2)教師層面,堅持以課堂改革、學生發展助力、教研集備、家校共育為核心內容,構建一個覆蓋家校兩個層面,以學生發展輔助為核心,以教育教學質量提升為依托的發展機制。
二、推進情況
1.構建完善的校本推進體系。成立了以校長為組長,中層干部為主要負責,教研組長為落實的工作小組,教務處、學生處、教師發展中心為督導,實現了立體式、多層次、嚴要求的推進機制。
2.學生成長環境有效提升。通過深度學習機制的建構,實現了全環境育人,構建了從學習到生活再到課外活動的多元多層的學習環境。特別是“三個零”要求的落實,以及二分鐘鈴、三個觀察等機制的落實,真正構建起有助于學生深度思維和多維度思考的校本學習環境。
3.課堂效率得到有效提升。深度學習機制覆蓋課前、課中和課后,對教師提出了較高的要求,立足高效課堂推動教育變革,提升教育質量。形成了教研組集體教研,集備組層次落實,學校多元跟進評價的課堂促進機制,有效提升了課堂教學實效。
4.學生發展空間得到有效拓展。通過全員育人導師制,以及家校共育,特別是課堂兩個意識的樹立,以及項目式教學改革,學生關鍵能力和核心素養得到有效提升,特別是學生創新能力提升空間得到有效拓展。補償性作業的提出,堅持了全面性與個性化相結合的思路,屬于減負增效的一次作業革命。
5.教師專業素養得到持續性推進。深度學習機制焦點在于學生,核心在于教師。立足學校辦學理念,著眼學生未來發展,對教師從教學管理到教學實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別是面臨學生三年一體的持續性發展,對教師的要求也實現了同步推進,將教師專業培養納入日常學校教育教學之中,從而推動教師在學生管理、家校合作、課堂教學、專業拓展等方面實現可持續發展。自2021年以來,青年教師成長迅速,65%的青年教師執教了市級交流課、公開課,80%的青年教師獲評省市級優課。
6.學校教育教學質量大幅提升。從學生管理、全環境育人、教學質量、社會滿意度等方面,學校比以前有了較大的進步,特別是教育質量,高一、高二、高三全市各項活動,以及摸底考試中成績大幅提升。尖子生、邊緣生、學困生的推進工作具有開創性。高考升入本科類院校人數每年實現兩位數增幅。
三、存在問題
1.學習機制薄弱環節明顯
(1)落實不到位。特別是二分鐘零、課堂兩個意識等。因為選課走班分層教學,以及測量標準難以制定,所以存在落實難的問題。
(2)推進差異大。推進體系中存在一些人浮于事現象,學科組之間的推進情況差異較大。數學組、化學組、政治組、物理組、語文組推進落實較好,其他組對學校要求落實不到位,特別是深度教研集備存在應付現象。
(3)重點落實差。深度學習機制重點在于學生的學習環境的打造,關鍵在于教師教育教學機制的改革,在落實過程中只停留在學生管的層面,教師教育教學機制改革推進滯后,從而導致管理與疏導相矛盾,具體任務目標落實差。
2.教學改革向教學效能轉化差
項目式教學取得了優異的成績,但是轉化為學生發展效能的效果不好,沒有將課堂改革真正落地到學生發展身上,更多的是教師的成長。
(1)補償性作業:有設計、有思路,但是落地不到位,各學科還是以傳統作業為主,各個教研組沒有形成針對學生發展整體需求和個性化需求的作業布置,作業更沒有梯度性。
(2)一生一策:全員育人導師制和一生一策配合分層教學選課走班推進,但是各年級分層缺乏科學性和合理性,全員育人導師制只停留在教師紙面應付,缺少教師針對將一生一策,全員育人落實到所分包學生身上,形式主義明顯。
(3)項目式教學:項目式教學改革成就斐然,但是更多地是停留在理論和教師層面,學生層面獲得發展機遇較少,脫離了教育改革的本質目標。課堂教學雖然有項目式教學理念和方法的融入,但是落實不到位,常規課堂較多,教師還是以講授為主。項目式教學開展多以教師安排學生參與為主,脫離學生本位,在改革成果落實中犯了嚴重的形式主義。
(4)家校共育:家校合作較為膚淺,只停留在家委會成立和相關工作的溝通,沒有深入的合作機制,更沒有深入的運行機制,家校合作演變為個別家長和學校的合作,沒有帶動大多數家長參與到學校發展中來。學校建設中雖然有體系機制的建構,但是沒有經過充分調研,落地難,形同虛設,需要大力整改。
3.崇師愛師氛圍營造和落實不夠
工作只停留在表面,沒有扎實落實,學生的崇師愛師意識沒有真正激發,特別是在一些常規管理細節上,沒有真正營造一個尊師敬師的良好氛圍。
(1)學校優秀教師的宣傳不到位。校園櫥窗中多是常規性的宣傳,沒有對教師的宣傳,更沒有對優秀教師的大力宣傳。特別是各項活動中獲獎教師和做出突出貢獻教師的宣傳力度不夠。
(2)學生對好老師的崇敬度不夠。學生評價老師活動組織不夠,優秀教師事跡宣傳不夠,特別是很多好老師都是學校層面選出的,沒有結合學生的意愿。好老師與學生溝通對接平臺搭建不夠,學生對老師了解不夠。
(3)教師是核心的發展理念落實不夠。教師是學校未來發展的支柱,好老師是學校發展的中流砥柱。學校雖然有名師培養計劃,但是推進和落實力度不夠,只停留在紙面上,沒有針對形成老中青結合的梯次名師發展模式。
4.學生針對性推進落實不扎實
立足學生發展的要求和管理體系落實不到位,雖然有全員育人導師制和一生一策,但是落實不夠細致,沒有真正落實的每個學生身上。
(1)學生管理存在漏洞。學生意識引導不到位,只局限在班會的組織和宣傳引導上,沒有融入到學生的日常生活中。自習、課堂、作業、考試、課間等管理空間有要求,但是無檢查或者檢查較少,對發現問題整改不到位,在學生發展中管理效能較低。
(2)學生管理責任不明。很多要求和方面需要多個部門協同,特別是學生處、級部和班級的協同。但是有分工、有要求,但是因為學校管理的特殊性,導致分工和任務分割模糊,界限不明,從而導致部門之間出現了妥協現象。
(3)學生管理的樣板沒有。深度學習機制落實的學校管理中,應該培育具有榜樣性的學科和班級,但是學校沒有凸顯出榜樣班級,所以在落實中學科榜樣和班級榜樣引領力不足。
四、整改建議
1.完善體系機制。加強體系機制研究,明確責任,明確目標,建立考核標準,扎實推進各項工作。同時注意工作的協調性,加強部門之間的協作。
2.突破薄弱環節。學生管理、部門協同、責任明確、效能轉化、榜樣引領等關鍵環節,由教務處、學生處、教師發展中心、學生發展中心四個部門分別牽頭,堅持從級部到班級,從學科到集備組逐層落實,責任到人,立足學生發展和教育教學兩個核心點重點用力。
3.加強體制創新。在學生管理上,主要是在學生“兩個意識”培養、學習秩序打造、發展潛能激發三個層面進行制度和管理模式完善。在教育教學上,主要在教研集備、課堂改革、教學評價三個方面進行創新探索。力爭形成教師發展有動力,學生發展可持續的校本教育環境。
4.堅持集中整改。針對調研發現的問題,成立以校長為組長的治理專班,明確問題癥結,抓住問題本質,瞄準發展目標,力爭在10月份前全部整改到位。教務處、學生處、教師發展中心、學生發展中心,分別召開相關會議,制定推進計劃,明確到天、明確到人、明確到事,瀝青問題所在,堅持目標定位。
5.聚力成果推廣。對于深度學習機制建設中凸顯的典型案例和模范教師、優秀學生建立表彰機制。階段性總結建設成果和經驗,進行校內交流和推廣,完善從面到點再到面的推介模式。定期開展集團校內部交流和評比活動,力爭再用1年實踐,構建機制運轉暢通、管理協調高效、學生發展優良的校本育人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