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招生,帶你走進青島39中的項目式教學特輯之“測溫門”。
在國內疫情防控形勢持續向好的同時,4月15日,青島39中吹響了返校復學“集結號”。學校多措并舉,全面做好學生復課前的疫情防控準備。報到當日,讓人眼前一亮的是校門口矗立的兩個測溫門,該測溫門為通道式體溫篩檢系統,測溫能力強大,每分鐘可以測查40人,并自動統計測查人數。學生只需將手腕對準門上的圓鈕,就可以準確測出體溫。一旦體溫超過37.3°,測溫門就會自動報警。該測溫門還通過了城陽區市場監管局聯合第三方檢測機構的檢驗。
如此專業的測溫設備出自何人之手?
——答案是青島39中學生項目式學習團隊。
疫情是一場危機,對學生來說也是一次難得的教育契機。高三復學前,學校開展以“決心抗疫 用心行動”為主題的作品征集活動,各教研組把疫情當作項目式學習素材,鼓勵學生利用學科知識、發明創造等為疫情防控助力。一時間,征文、書畫、實物等各種形式的項目式作品紛至沓來,學生們飽含熱情地投入到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中來,用青春書寫戰“疫”擔當。
其中,體溫門就出自物理組的項目式教學成果。一起來看看測溫門的“誕生記”吧!
ü發軔之始
二月中旬,高一、高二物理組將組織高一、高二全體學生開展“研究制作無接觸式體溫計”的項目活動,倡導學生利用延遲開學時間,以班級為單位,組成“研究制作無接觸式體溫計”的項目小組,項目小組根據提供的項目學習清單,制作無接觸式體溫計,各班物理教師為項目指導教師。個性化體溫槍、紫外線殺菌燈、紅外線感應測溫門……一份份項目清單凝聚著同一種家國情懷。39中的學子把責任擔當扛在肩頭,把青春使命擔在身上。
ü道阻且長
“道阻且長,行則將至”,這個大型紅外線感應測溫門的制作過程并非一帆風順,從項目設計、原理研究到組裝過程充滿了挑戰。有一組學生發現測溫門自帶的孔并不能滿足測溫需要,這樣不能夠將測溫門正確的組裝到一起的。怎么辦?團隊成員集思廣益,最終決定自己買電鉆,自己打孔!聽起來太不可思議了,可這的的確確發生在39中同學們的身上,項目式學習極大促進了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這是不可置否的。
還有一個小組在組裝測溫門后測量的溫度總是34攝氏度,他們不得不又回頭查閱資料,認真研究原理,逐個排查每個環節。紅外線傳感器、線路、顯示儀……一個個排查過去,依舊無法解決問題?;氐郊液?,他們對這個問題依舊樂此不疲,拉著指導老師開啟視頻會議進行線上討論。在得到解決問題的可行方案后,他們第一時間返回學校,進行更加深入細致的研究。終于,問題迎來了曙光——原來是測溫傳感器的串行數據線和串行時鐘線的連接有誤,功夫不負有心人,最終這個小組成功組裝出了測溫門。
城陽區市場監管局質檢部門對三組測溫門均給出了“性能穩定,測量精確,可投入使用”的評價,這無疑是對學生最大的鼓勵。
ü行成于思
高一二班曹敦禹:看,這就是我們自己制造的測溫門,它們在高三和初三的開學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我們為此感到驕傲和自豪。
高一五班安淑琳:項目式課題讓我從實踐中明白了紅外線測溫的原理。人體發射的紅外線通過溫度傳感器轉變成電信號,該電信號經過處理后,最終轉變為人體的溫度值,這就是紅外線測溫的原理。
指導教師張銳:學校給學生創造了一個實踐的平臺,學生經歷了綜合應用物理觀念、系統進行科學推理、深化物理內在思維構造的全過程。
指導教師鹿英妮:在整個研究過程中,學生經歷了失敗、假設、反復、推理,這是對他們科學思維和科學態度的考驗。調用學過的知識,查閱資料補充知識,解決了原本對高中生來說很復雜的真實問題。不客氣地說,如果條件允許,他們這個項目學習作品,現在就可以投入生產,創造經濟效益了。
戰“疫”是我們最生動的“現實課堂”。參與制作的同學紛紛表示,“雖然不能像白衣天使一樣戰斗在抗疫一線,但我們可以用自己的方式,為抗疫做出貢獻?!?/p>
一次項目式學習讓39中學生凝聚在一起,在創新思維中提升了實踐能力,在理性思考中承擔了社會責任,也讓39中在不懈的拼搏奮斗中實現了收獲、成長、跨越,在改革與創新之間迸發出了蓬勃的活力。
那么,我們不禁要問——
項目式教學到底是什么樣的教學?
基礎教育為什么需要項目式教學?
青島39中的項目式教學改革為何頻頻奪獎?
欲知詳情,且關注明日“青島39中項目式教學特輯篇”,一起感受項目式教學帶給我們的全新改革視角。
選擇39中,成就精彩未來。
青島39中熱誠歡迎優秀的你報考!
撰稿人:苗涵
審稿人:逄錦勝